張家界日報·掌上張家界訊(文/全媒體記者 朱未 通訊員 吳振華 孫凡舒 圖/ 邢樂濤)2月12日上午,在湖南省首個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共青團慈利縣委聯合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湖南慈利支隊與陽和土家族鄉20名中小學留守兒童,在漁浦書院共同開展了題為“古針傳慈意,美育入人心”的公益研學美育課程,以工作站平臺凝聚校地青年力量助力鄉村教育。
本次授課包括三部分:鉤織技藝介紹,符號圖解認識、非遺體驗創作。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成曦為孩子們講解了鉤針工藝的材料、工具與針法,展示了充滿巧思的精致鉤織品,點燃了孩子們對非遺鉤針編織的興趣和熱情。湖南慈利支隊美術組的同學還將復雜的鉤針編織技藝精心還原為為辮子針、引拔針、短針、長針、鎖針等技法,并用簡明易懂的符號詳盡地向孩子們展示手法要點,最后手把手教孩子們用新學到的針法鉤出喜歡的形狀,用實踐隊員低價回收的廢棄布料鉤出豐富的圖案,拼貼出充滿童趣想象的自畫像。下課前,孩子們自豪地舉起手中的鉤織作品,與“小老師”們合影留念。
在支隊成員們的陪伴和指導下,孩子們創作熱情高漲,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無限可能性。課程結束后,很多孩子仍意猶未盡地請教鉤織技巧,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針法。一位參加美育課程的小朋友興奮地說:“非遺好奇妙,用鉤針和毛線居然可以做出這么可愛的花朵和愛心,下次我還想要來學習非遺!”
鉤針編織技藝是我國的傳統手工技藝,更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支隊成員在開展美育課堂的過程中,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們對美育教學的巨大需求,認識到“非遺進課堂”對非遺傳承的重大意義?;顒咏Y束后,大家對非遺活化與鄉村美育的決心更加堅定。成曦說,保護非遺成為一件日益緊迫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夠將非遺技藝拆解成易于理解和學習的要素,用創新的教學手法教給孩子們,從而在普及美育的同時傳承非遺技藝。
自2021年暑假起,湖南慈利支隊已連續四次在實踐中開展公益美育活動。支隊希望利用每一次教學活動,為鄉村的孩子們開眼界、長見聞、增審美,幫助孩子們在美的事物的熏陶中找到更好的自己。而作為本次湖南慈利支隊公益研學冬令營的“美育”環節,非遺鉤針編織課程堅持清華大學“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旨在將孩子們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